記者 包蕾 嚴海萍 通訊員 馬婧
2024年,在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嶄露頭角,獲得高職組醫藥衛生賽道口腔修復工藝小組銅獎?;2025年初,在甘肅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取得8個金獎、6個銀獎、13個銅獎的佳績?;3個項目獲批2025年度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立項支持,標志著在科研創新方面邁出堅實一步;人才培養成效顯著,學生就業率提升,先后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全省第二批甘肅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基地”等榮譽稱號……
這是臨夏現代職業學院取得的成績,一個個喜訊、一項項成績,彰顯該院緊扣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需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積極推進“四融四化”育人新模式,在教學實踐中取得顯著成效,成為傳播民族團結理念、培育民族融合人才的搖籃和重要陣地。
“四融四化” 育人鑄魂
融入陣地,建設實體化平臺。校內實施黨建、教育、研究團隊、培訓基地“四功能”綜合平臺建設,校外積極共建“三類型”校外基地,依托民族團結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走實、走心,先后建成4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校內實踐基地、6個校外實踐基地。
融在課程,構建一體化課程。以思政課為主陣地,在全國率先開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統籌規劃公共課和專業課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容和進度。去年,該院承辦“傳承紅色基因 賡續紅色血脈”甘肅民族地區紅色文化展演活動,為廣大師生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著力建設“三級大課堂”,從教室課堂“課前三分鐘”到校園課堂主題班會再到校外課堂的網絡推送,讓民族團結理念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融于活動,探索具身化途徑。該院圍繞“五個一”專題活動,通過專題宣講、文藝演出和紅色文化研學活動等,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愛國情懷。扎實開展“四走進”教育活動,與20所院校開展“民族團結校際交流”活動20次,與東區社區、八坊社區等攜手開展民族團結政策宣講等活動30次,組織學生到枹罕鎮拜家村等10個州內獲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鄉鎮,開展支教幫扶、關愛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務活動206次。去年,該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與思政課省級名師工作室成員,參與開展積石山縣高關初級中學抗震救災精神主題宣講活動,講述抗震救災中同舟共濟、團結一心的民族精神,凝聚起推動民族團結的強大力量。
融進文化,塑造浸潤化氛圍。打造全息化校園文化展示平臺,合理布設中華民族文化符號和標識,建設民族團結主題小廣場,在校刊校報、校園廣播及學院公眾號等載體宣傳報道。推動非遺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成立非遺學院,學生定期到“非遺大師工作室”學習,切實增強各民族學生間的交流交往交融。利用臨夏地區特色產業文化育人,與企業共同打造百花烹飪學院、百益產業學院、牡丹產業學院。去年,該院代表甘肅省赴北京參加全國職業教育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成果展示活動,“河州葫蘆雕刻”項目在展會上備受矚目,作品注重展現葫蘆雕刻在促進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的傳承與創新。
機制護航 全員共育
該院深諳“全員參與、全程融通、全方位滲透”的教育理念,建立“矩陣式綜合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機制”,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植于每個人心中。
2025年,甘肅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成為該院教育成果的一次重要展示。該院精心挑選賽項,派出15支隊伍、51名選手參賽。
“學習護理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有過硬的操作技能。我希望能學到更多本領,增長見識。”“我要抓緊機會,不斷突破自我,爭取獲得一個好成績……”比賽現場,參賽選手的心聲正是該院教育理念的生動寫照。
如今,該院已形成全員育人格局,全過程持續滲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與價值觀,利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校園文化活動與網絡平臺等,多渠道、全方位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學院堅持將職業教育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深度融合,通過‘四融四化’模式,將學生專業技能培養與文化自信培育緊密結合,培養出一批批懂技術、精技能、有文化、愛家鄉的新時代青年。他們不僅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定踐行者,也為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該院黨委書記居志虎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