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融媒記者 劉剛林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春日清晨,陽光灑滿康樂中學操場,隨著大課間鈴聲響起,該校2000多名學生有序進入操場,在廣播渾厚的吟誦聲中,化身為一個個“武林高手”,起手推掌、轉身踢腿,一招一式剛勁有力,將《千字文》武術操打得虎虎生風。
這一教育實踐是該縣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康樂縣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學校教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引導廣大青少年延續文化基因、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馬步要扎穩,出拳要有力。今天,有一部分同學的動作不是很標準,還有個別同學跟不上節奏。”大課間武術操結束后,康樂中學藝體中心主任馬永進在操場上開起微班會,與各班主任、學生一起分析解決演練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講解示范、幫助學生更好掌握動作要領。“武術操按照《千字文》分四部分,現在學習的是第二部分。我們要求學生不光要動作到位,還得有激情,目前來看,雖然有個別問題,但總體還不錯。”馬永進說。
康樂縣在中小學推廣《千字文》武術操,不僅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該縣教育局基教股負責人粱承華說:“這套武術操是縣教育局聯系西北師大創編的,動作設計有梯度,適合學生。我們將繼續深入挖掘和傳承本土文化資源,將更多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學校教育教學之中。”
當前,《千字文》武術操已在該縣各中小學推廣,成為學生最受歡迎的課間活動。“這套操練習起來比廣播體操有難度,可以提高身體協調性和靈活性,還能增進對傳統文化詩詞的學習和了解。”康樂中學高一學生馬惠開心地說。
該縣通過《千字文》武術操、經典誦讀、非遺傳承、實踐體驗等課程,讓傳統文化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教育實踐。新治街小學“晨誦暮省”、虎關初中的陶藝社團、樹風學校的剪紙課程等特色項目,都成了學校的亮麗名片。
近年來,康樂中學以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為契機、特長教學和校園社團為載體,培養多元化人才。每周三下午的社團活動時間,該校瞬間變成傳統文化“體驗館”。音樂室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傳統樂器和民族歌曲;美術室里,孩子們揮舞手中的畫筆,描繪家鄉的美景;最熱鬧的當屬剪紙工坊,紅紙翻飛間,動植物圖案、人物肖像漸次成形……
“注意筆鋒的提按轉折。毛筆不同于硬筆,用力的輕重、角度的偏差都會影響筆畫形態,要用心去感受。”記者走進該校書法教室時,書法教師李昱平正在指導學生高凌杰進行書法練習。“我從初中就喜歡書法,來到康樂中學后,就報名參加了學校的書法特長班。書法老師很專業,我要跟著好好學。”高凌杰說,書法是沉淀心性、體悟文化的過程,他要爭取通過藝考進入理想的大學。
該校的教學樓是一個藝術品大展廳,沿著臺階而上,墻上掛滿師生創作的書畫,有精致的工筆花鳥、水墨江南等作品,也有泛著墨香的各類書法作品。“要讓優秀傳統文化像空氣一樣浸潤、滋養校園,讓每個孩子都能觸摸到中華文明的溫度。”康樂中學校長張言行駐足在一幅書法臨摹作品前,道出該縣深耕傳統文化教育的初心。
從武術操到經典誦讀,從課堂教學到實踐體驗,康樂縣將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這種“以文化人”的教育模式,不僅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注入了青春活力。正如學生在作文中寫道:“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我們要用行動讓它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