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廠類型的蛙紋彩陶壺 李韻攝/光明圖片
馬家窯類型漩渦紋尖底瓶 李韻攝/光明圖片
半山類型垂弧鋸齒紋甕 李韻攝/光明圖片
馬家窯類型十字圓圈紋內彩曲腹盆 李韻攝/光明圖片
馬家窯類型長羽舞蹈紋壺 李韻攝/光明圖片
馬家窯類型漩渦紋四系罐 李韻攝/光明圖片
馬廠類型豎條鋸齒紋壺 李韻攝/光明圖片
【考古中國】?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開展以來,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早期文明化進程和模式日益清晰,而黃河上游的相關問題依然需要進一步厘清,目前,文明探源的很多重要問題尚未觸及。因此,挑選合適的遺址開展考古發掘和研究,探討黃河上游早期文明化進程及諸多深層次問題,成為一項亟待開展的課題,可填補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在西北地區的空白。
2014年春節后不久,在單位安排下,所里的李新偉老師帶領我開啟甘肅考古調查之旅。馬家窯文化與齊家文化的年代距今約5000~3800年,處于中華文明探源的關鍵時期。所以,本次調查的重點是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的遺址。
我們從北京出發,經西安、寶雞,穿越隴山后進入甘肅,從天水開始調查,一路沿渭河溯流而上,后翻越鳥鼠山,進入洮河流域。我們沿途觀察地形地貌,踏查各類遺址,收獲頗豐。調查過程中,印象最深的便是遍布多個遺址、俯拾皆是的各類彩陶(片),宛如置身彩陶的海洋。
是年秋,我們聯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先選擇馬家窯遺址開展考古發掘,至2017年合計發掘四次,取得重要收獲。2018年,雙方又聯合啟動“洮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聚落與社會”項目,選擇寺洼遺址作為發掘點,重點探尋馬家窯文化大型聚落和墓地,以及一些關鍵生業技術在西北地區發展演變的線索。截至目前,馬家窯文化大型聚落的發現最具突破性。
史前彩陶藝術的巔峰
馬家窯文化最為常見,也最引人矚目的便是其精美絕倫、絢麗多彩的彩陶。流暢的平行線、優美的弧線,靈動的水波、躍動的漩渦,鋒利的鋸齒、規整的網格、簡明的十字,游動的魚、跳躍的蛙、飛翔的鳥、栩栩如生的人面……筆鋒所至,宛如一幅幅圖畫,意趣生動。馬家窯文化彩陶的圖案從構圖到畫工,無不顯示出馬家窯人的精巧構思、嫻熟手法,以及對生活的仔細觀察和真摯熱愛。有研究者認為,馬家窯彩陶是史前時期大眾藝術最完美的表達。的確,馬家窯文化彩陶在延續時長、分布范圍、絕對數量、相對比例、精美程度等多個方面,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中國史前彩陶的集大成者,堪稱5000年前盛開在黃土高原上的“玫瑰”。
馬家窯文化歷經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階段,延續長達千余年。其間,彩陶器型和紋樣雖有發展變化,但彩陶的大規模生產和使用卻一直是其不變的特色。馬家窯文化彩陶分布范圍極廣,以黃土高原西部為中心,西北可至河西走廊,西南可達川西北地區,向東接近關中盆地,向北可抵蒙古高原。其影響更是深遠,遠達新疆、西藏,乃至長江中游、黃河下游等地區。不僅如此,在很多遺址,尤其是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彩陶(片)的數量往往非常驚人,馬家窯遺址和寺洼遺址發掘出土的彩陶(片)可達數十萬片。在一些遺跡中,馬家窯文化彩陶(片)在同類遺物中的占比極高,常常高達50%以上,凸顯出馬家窯人對彩陶的高度重視和執著追求。
正因如此,馬家窯人對彩陶的制作更是傾注心血,其用料之考究、造型之優美、構思之精巧、紋飾之絢麗、燒制之精良,都達到了極高水準,可稱之為史前彩陶藝術的巔峰,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持久且深遠的影響。
成熟完備的制陶業
考古證據顯示,馬家窯先民是農業人群。馬家窯遺址、寺洼遺址均發現了馬家窯文化豐富的炭化植物種子和動物骨骼。相關研究顯示,馬家窯先民與仰韶先民一樣,以種植粟、黍為主。不過,與中原地區相比,一些遺址中黍的占比較高,顯示出較大規模地種植了粗放型作物。馬家窯先民還飼養家畜,但規模不大,漁獵活動仍然占據重要地位。這些都表明馬家窯文化的生業經濟雖以農業為基礎,但與中原地區相比并不發達。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馬家窯文化發達的手工業,尤其是陶器的生產。寺洼遺址馬家窯文化聚落內發現多處制陶區,見有陶泥、儲泥坑、制陶工具、陶窯、作坊、燒制廢品等各類與制陶相關的遺跡和遺物,環節齊全,布局新穎,很可能是一處區域性制陶中心。馬家窯人為何如此重視陶器生產呢?研究顯示,這可能與其所處的生業環境密切相關。馬家窯文化所處區域較中原腹地環境更為復雜且不均衡。一些農業資源有限的區域,可能會因地制宜發展出獨具特色的產業,比如制陶。以馬家窯遺址、寺洼遺址所處的洮河下游為例,洮河北出西秦嶺后,河谷稍變開闊,但可供農業種植的空間依然十分有限。不過,洮河兩岸坐擁極為豐富的第三紀紅土資源,屬于優質的陶土。溝壑縱橫的黃土臺地及黃土特有的直立性,為掏挖窯爐提供了優良條件。周圍山地上豐厚的自然植被,則供應了充足的燃料。上述種種因素造就了馬家窯文化制陶業的發達。
馬家窯先民之所以對彩陶情有獨鐘,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源自仰韶文化的彩陶傳統;二是商品性生產的需要。尤其是后者,可能是馬家窯先民極度重視彩陶的原因。有研究者提出,馬家窯文化彩陶可流通至周邊,乃至遠距離貿易到青藏高原、川西北地區。河流可能是彩陶運輸的重要通道。因此,馬家窯文化雖然是農業經濟,其先民卻因地制宜,強化了手工業生產,特別是彩陶的燒制,作為生業經濟的重要補充,成為其鮮明的文化特色。
黃河上游史前社會發展的引領者
奠定基礎的農業經濟、發達的手工業生產、高水平的彩陶制作,均支撐了馬家窯社會發展的高度。最新考古證據顯示,馬家窯文化在多個方面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發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是黃河上游史前社會發展的引領者。寺洼遺址馬家窯文化聚落最新發現的三重長方形布局的大型“圍壕(溝)”便是上述認識的最新實證。
2023年春,寺洼遺址聯合考古隊在遺址中部,鴉溝西側斷面發現4處位置相鄰且形制相當的大型溝狀遺跡。秋收后,考古隊沿斷面開展大范圍鉆探,發現4處溝狀遺跡,分屬3條大溝,且大致平行分布,向北延伸至紅水溝,向南延伸至村委會北側,并東向直角轉彎后延伸至斷崖。2024年春,考古隊對3條大溝進行重點鉆探,并擇點發掘解剖,最終確認其為三重“圍壕(溝)”。“圍壕(溝)”整體近東西—南北方向,平行分布,直角轉彎,形制和布局相當規整。現存東西長約610米,南北寬約440米,內部復原面積近30萬平方米。中圈和外圈應屬“圍壕”,兼具防御和排水的功能;內圈溝內發現豐富的生產生活遺跡和遺物,應屬沿“圍壕”規整分布的“圍溝”狀生產生活區?!皣荆希倍嗵幰娪型ǖ?,且大致對應,應是經過規劃和測量后修建的大型工程。始建和主要使用年代為馬家窯類型時期,距今約5000年,是目前已知國內最早的多重長方形布局的“圍壕(溝)”結構。這項工程表明,馬家窯社會已具備相當高的社會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圍壕”外側還發現“疑似道路”和“夯土建筑”的線索,不排除有高等級建筑或其他重要遺跡存在的可能,說明寺洼遺址馬家窯文化大型聚落是有明確規劃布局的,彰顯了馬家窯社會的發展高度和文明化程度。
馬家窯文化從仰韶文化發展而來,以農業生產為基礎,以高水平專業化彩陶生產、交換和貿易為特色。在發展過程中,馬家窯文化一路向西北、西南開拓,孕育了西部諸多考古學文化,開辟了東、西方交流的早期通道,彰顯了中華文明早期社會的發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填補了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中黃河上游核心腹地關鍵時期的空白,完善了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的“多元一體”格局。
(作者:郭志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